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正文

化粪池气体中毒致7人遇难!警惕致命的“有限空间”

[[82]] (二)阶层论中隐秘的价值判断 确定犯罪本身是一个社会对最恶劣行为的否定性评价,这些行为要么违背了人类的普遍的正义观,要么与社会大多数人的普遍情感相违背。

无论是为了受了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要求离婚的当事人,还是阴谋攻击伟大领袖的坏人,这些都是反革命的行径,都处在革命斗争的对立面上。刑法学界摒除苏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自觉的阶段,97刑法酝酿制定过程中废除类推、确立罪刑法定可以看作是对苏俄刑法理论重实质主义的否定。

化粪池气体中毒致7人遇难!警惕致命的“有限空间”

这种奇怪的组合的出发点在于,要在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两种价值之间维持一定的平衡。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但知识界从没有放弃过自由主义的理想,尤其是对文革的反思成为知识分子警惕国家权力的最直接动因。苏俄刑法第6条规定,凡以反对苏维埃国家机构或破坏由工农政权所建立的向共产主义机构过渡时期之法定秩序之一切作为与不作为,一概认为是危害社会行为。而三阶层则更符合形式理性的要求,可以做到保障人权、符合普适标准。进入 邵六益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法学知识 去苏俄化 。

时光荏苒,十多年后社会主义因素在新的民法典制定中已经不再被学界重视,彻底清除前苏联的影响似乎成为共识。在政党、法律和人民的三维关系借由苏俄式的法学知识得以贯彻执行。[37] 格尔兹,1999,第160、161页。

[86] 参见[德]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16] 此处的系统、生活世界等概念,均获益于哈贝马斯,详见前注①,第26-33页。[50]这一点在《1848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得到最明显的体现,对这部书的关注也是马尔库塞等人重新发现的青年马克思。从这个意义上说,欧美的每年一度的狂欢节其实是伪装的激情盛典,因为人们可以很确切地知道什么时候度过这样的庆典,可能会有谁来参加这样的活动。

[75]人与动物的这种区别其实来自于这样一个前提基点的不同:人是社会动物,很多动物是原子化的、个人性的,准确地时候是,它们的社会化未被制度化。[15]在社会制度发展完备前,系统强力背后需要生活世界的共识的交叉的支持:在形成社会后,这种生活世界的支持被建制化,一般被凝固在神魅之中。

化粪池气体中毒致7人遇难!警惕致命的“有限空间”

[51] 参见[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译者的话,第2页。进而这种财富的流转环节就难以持续,必须靠外部的财富注入方可维持此种非生产性的关系,古罗马的竞技庆典的维持依赖于海外殖民,如此才可以在罗马城这样一个极少生产的地方维系巨额的消费,当这个链条断裂,竞技庆典反而加速了其崩溃。[17]这种诉诸上天、宗教的活动要经常有,或者极具震撼力,如此才可以使民众心存国家。(2)霍布斯式的:国家权力是威慑性的,庆典和仪式在于将这种威慑塞进人们的头脑之中。

第二,通过一些庆典来实现国王的超凡魅力的再现,在这由祭司主导的庆典中,激情得以展现,宗教与世俗统治完美结合。[79] 参见马化祥等:《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心理影响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6期,第1137-1142页。在巴厘国家中,世俗君主被一步步抬上圣坛,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必须与世俗事务隔得越来越远,如此构成一个悖反的难题:一个人愈是靠近意象化权力,他也就愈使自己远离了实际控制权力的机制。[36] (二)高处不胜寒:神的烦恼 现代的社会中,保留君主的国家,一般君主只是保有荣典权,具体的国家事务他是不干涉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君主才显得崇高——因为他/她不会出错。

[91] 以法律来说,是从规则中逐渐上升的。[82] (二)激情的回归 即便理性战胜了激情,但是信仰——一种冷静的激情——还是会存在的。

化粪池气体中毒致7人遇难!警惕致命的“有限空间”

一旦其他动物组织起来,必将会发展出与人类社会的组织类似的机制。同前注51,马尔库塞书,译者的话,第6页。

[70] 这种现象也可以从象征资本的再现中体会到。[14] 赵旭东教授总结了仪式在社会学上的功能,如社会区分、体现某种社会观念等,并从人类学角度对之作了分析,参见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193页。在物质不富足的时代,所有的权威迟早要转化为物质财富。反过来这种秩序又可以区分群体,使得两个群体不同。其实这两种作用是很难完全区分开的。这似乎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命运,我们就这样自欺欺人地营造一种惊喜的气氛。

在原始的政治中,国家的正当性基于宗教、传统,如此统治可以一并解决两个问题。关于卡理斯玛的不稳定和革命性,同前注43,韦伯书,第267页以下。

现代政治似乎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在于忽视了个人的感情上的意义,将人当作是原子化的个体,如此的后果是可怖的,要么使得被独立的个体心无所托,要么使得在整个国家面前丧失了自己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的财富逻辑并未获得正当性的时候,物质财富是无法贮藏的,人们即便拥有物质财富也会想法设法地将之变为象征资本,而当资本主义的财富逻辑一统天下时,象征资本也会转变为物质财富,而且,维持这种象征权威是极度耗费的——如款待他人,承担社会义务等等,所以象征权威的拥有者会去谋利。

参见南方朔:《这一次,世界末日成了消费品》,《南风窗》2013年第1期,第94页。第二,统治者的获利主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一种象征资本,当然最终也会要转化为实际的资本。

[34]这种财富的匮乏可以从支配者将无形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这一举措中看出来。[46] 激情具有一种深刻的破坏力,对于政治统治而言,激情于变动有益但于稳定无助,正如卡理斯玛统治适合革命与改革,而法理型统治适合正常社会一样。[21] 格尔兹,1999,第139-144页。前现代社会中,由上帝、宗教承担这样的职责,进入启蒙时代,我们误以为自己可以处理这一切。

国王的火葬分为净化日、瞻礼日和湮没日,每一天的活动都有着复杂的程式,而且这些程式是极度费钱的,所有这些都可以提升国王的地位,在整个庆典中,数以千计的意象和动作重复每个行为都一再表现出对以往的等级制度——其中,国王是中心——的无可摧毁性的重申,虽然它面对着这个世界上能够激唤的所有那些最为强大的、冲击性的暴力——死亡、骚乱、激情和大火。国家庆典会将君主转化为一个原本神圣的神圣之物的化身,他成为神性形体的一种活化物。

[63]权力具有一种自我复制的功能,它会将触角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使得本来无色的物被政治化了:如果盐很重要,就将它国家化,如果玉很重要,那么就要构建一种由权力主导的话语。如2012年11月9日在中央民族大学所做的演讲文化转型的人类学就非常突出地强调了这一点。

正如前面所说,传统的统治-服从关系也是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之上的,原始社会中的头人会通过款待贫困者来维持其支配着的地位——并非基于暴力,而是基于一种互惠关系的温情脉脉的关系。[34] 格尔兹,1999,第20页。

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了庆典的意义,就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而言,通过对北京大学两组学生(作为志愿者的参与者与为参与者)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庆典提升了个人的志愿意愿、生活满意度、个体自尊以及国家认同感,进而激发了个人的积极情绪。[④]在最早祛魅的西方国家,在科学和理性的发源地,人们却愿意在某些节日中尽情狂欢,将平时的那种严谨和理性抛诸脑后。激情、文化因素是很难被所有人同时、同等地理解的,能共享的、交流的必然是交叉的,是经过随着交流的进行一步步筛选的,这之后的学术语言肯定是无法表达所有被人类学发掘的因素。格尔兹提到这样一个例子:当荷兰人进入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面,荷兰人试图划定两个小王国的界限,双方一致同意说,甲国的边界在他仍然能够看到沼泽之最远处,乙国的边界在他仍然能够看到大海之最远处。

[59] 在消解激情后,现代社会的唯一指标便降为物质利益的追求,马尔库萨结合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进路,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将本来是有着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的人变成了单向度的——完全受物质的支配。[19] 格尔兹,1999,第135、136页。

这种种的现象表明,现代政治无法兑现其承诺,现代科学无法将统治一切,风险社会正是现代性发展的产物,它标志着现代性的开端,而不是结局。[24] 格尔兹在书中总结了三种类型的政教关系:第一,国王本人就是领袖祭司,第二,国王被剥夺了宗教职能,他与世界的联系需要依赖于祭司,第三,国王本身就是超凡的中心,祭司是他神圣特性的征象而已。

在与西方人接触时,我们才发现自己是实用主义的,他们更多时候是不图回报地做一些事情——违背理性的经济计算的,如他们会找到各种借口组织一个party什么的。[73]建立在西方理性、原子化个人等基础上的社会并未恰当估量情感在社会中的意义,进而削弱了整个人类学的解释力——因为这种西方人类学没有同情地理解非西方,也就无法理解剧场国家下的激情的横溢。

有话要说...

最新文章